WEDCV155VD5RRV515DV

 

... 泰國女星Davika Hoorne 人稱小Mai, 是位INS坐擁千萬粉絲的超高顏值小姐姐~ ... 身材高挑的Mai14歲便被星探挖掘, 以模特身份出道, 在Dolce&Cabbana 2019春夏秀場上, 和迪麗熱巴同臺走秀, 氣場強大,吸引無數目光。 ...... (左至右依次為Mai,鄭秀妍,迪麗熱巴,三吉彩花) 泰國比利時混血的Mai, 擁有深邃的五官, 明艷大氣的顏值輕鬆駕馭各種風格。 ...... Mai並沒有滿足於自己的外貌, 她不斷磨練自己的演技擺脫「花瓶」的形象, 在泰國版《重返20歲》中飾演女主角, 以出色的演技,靈動的外貌, 得名「泰國赫本」。 ... 21歲時與《初戀這件小事》男主角馬里奧 出演恐怖電影《鬼夫》, 收穫10億泰銖票房, Mai被泰國人稱「十億女主角」。 ... 24歲出演電影《戀愛診療中》, 在「泰國奧斯卡」之稱的金天鵝電影節上獲獎, 成為泰國迄今為止最年輕的影后。 ... 除了有演技,身材好,神仙顏值, Mai的衣品也非常時髦, 如果說身材顏值都是變美麗的「不可控」因素, 那穿衣搭配就是我們變美的捷徑。 ...... 01基礎款也能穿chic Mai私下喜歡素顏, 私服出鏡率最高的也是基本款, 純色衛衣搭配牛仔外套非常清新, 標誌性的笑容非常治癒人心~ ...... 連帽衛衣搭配外套, 輕鬆增加層次感, 清爽利落的丸子頭, 活力十足。 ... 淺米色煙管領搭配牛仔褲, 清爽系穿搭最適合早春, 早晚天氣涼外搭毛毛外套, 休閒chic~ ... 高領也能搭配出優雅氣質, 小香風外套粗糲的面料質感, 搭配出不一樣的早春穿搭。 ... 待疫情過去, 穿上自己喜歡的衣服, 去買一束溫暖的向日葵吧, 裝點這個「遲到」的春天。 ... 淺色更能帶給人輕鬆愉悅之感, 白色字母T恤休閒舒適, 搭配牛仔褲就很美。 ... 青草的香氣, 陽光的溫度, 讓這乏善可陳的日子更添悸動, 花和少女都是這春天的故事。 ...... 能把簡單的衣服穿好看的人, 一定是快樂的,幸福的, 畢竟,笑容是最迷人的裝飾品。 ... 偶爾嘗試全黑搭配, 黑色T恤搭配針織外套, 也能又美又颯。 ... 02魅惑少女最愛裙裝 哪個少女不愛裙裝呢? 甜酥粉,清水藍, 穿上溫柔的少女色, 仿佛周圍的一切事物都跟著溫柔起來了。 ... 直筒裙的長度和款式都比較友好, 各種身材的女生都可以輕鬆駕馭。 ... 泡泡袖,V字領, 輕復古的法式茶歇裙 適合上肢較纖細的女生, 將浪漫與優雅發揮到極致。 ... 春色撩人, 穿上精緻優雅的碎花裙, 美得剛剛好。 ...... 異域風情的花朵元素最具春日氣息, 綠意盎然的背景,誇張的配飾, 都為春天增添生氣。 ... 精緻的刺繡,合身的剪裁, 華麗卻不張揚。 ... 03酷帥女生這樣穿 除了簡約休閒,法式甜美, 酷颯風格Mai也可以完美駕馭, 黑色oversized西裝, 搭配烏髮紅唇,明艷動人。 ... 西裝要想擺脫嚴肅感, 可以選擇明亮的顏色, 白色西裝+藍色T恤, 乾淨清爽,一掃陰霾。 ... 西裝+T恤+牛仔褲輕鬆穿出休閒感, 內搭T恤的紅色字母是亮點。 ... 同色系穿搭則更顯高級, 垂墜柔滑的面料質感能減少西裝的嚴肅質感, 美颯動人。 ... 白襯衫是時髦的經典, 蓬鬆的髮型能使白襯衫看起來不平庸, 慵懶隨意,清新舒服。 ...... 紅色腰封亮眼有活力, 突顯腰部曲線, 襯託身材玲瓏有致。 ... 明麗的鵝黃色, 溫柔的淡紫色, 清淺的拼色襯衣十分美好, 領口處迷你紐扣的設計更是活潑有趣。 ... 04配飾搭出好氣質 金光閃閃的元素近年來都很流行, 大面積的金色難免俗氣, 時髦的人大多選擇金色配飾。 金色耳環襯膚色, 中性色或暖膚色女生都可以嘗試。 ... 醒目的圓環耳飾戴在耳垂上, 整個人都變得神采奕奕。 ... 搭配低調的素色衣服時, 華麗的鑽飾,復古的珠飾, 都能成為全身的亮點。 ... 墨鏡除了遮擋紫外線, 還能修飾臉型, 是「凹造型」的必備品。 ... 打扮的漂亮, 會產生積極的心裡暗示, 散發迷人的魅力, 穿上喜歡的衣服, 活出最美的自己, ... 泰國女星Davika Hoorne 人稱小Mai, 是位INS坐擁千萬粉絲的超高顏值小姐姐~ ... 身材高挑的Mai14歲便被星探挖掘, 以模特身份出道, 在Dolce&Cabbana 2019春夏秀場上, 和迪麗熱巴同臺走秀, 氣場強大,吸引無數目光。 ...... (左至右依次為Mai,鄭秀妍,迪麗熱巴,三吉彩花) 泰國比利時混血的Mai, 擁有深邃的五官, 明艷大氣的顏值輕鬆駕馭各種風格。 ...... Mai並沒有滿足於自己的外貌, 她不斷磨練自己的演技擺脫「花瓶」的形象, 在泰國版《重返20歲》中飾演女主角, 以出色的演技,靈動的外貌, 得名「泰國赫本」。 ... 21歲時與《初戀這件小事》男主角馬里奧 出演恐怖電影《鬼夫》, 收穫10億泰銖票房, Mai被泰國人稱「十億女主角」。 ... 24歲出演電影《戀愛診療中》, 在「泰國奧斯卡」之稱的金天鵝電影節上獲獎, 成為泰國迄今為止最年輕的影后。 ... 除了有演技,身材好,神仙顏值, Mai的衣品也非常時髦, 如果說身材顏值都是變美麗的「不可控」因素, 那穿衣搭配就是我們變美的捷徑。 ...... 01基礎款也能穿chic Mai私下喜歡素顏, 私服出鏡率最高的也是基本款, 純色衛衣搭配牛仔外套非常清新, 標誌性的笑容非常治癒人心~ ...... 連帽衛衣搭配外套, 輕鬆增加層次感, 清爽利落的丸子頭, 活力十足。 ... 淺米色煙管領搭配牛仔褲, 清爽系穿搭最適合早春, 早晚天氣涼外搭毛毛外套, 休閒chic~ ... 高領也能搭配出優雅氣質, 小香風外套粗糲的面料質感, 搭配出不一樣的早春穿搭。 ... 待疫情過去, 穿上自己喜歡的衣服, 去買一束溫暖的向日葵吧, 裝點這個「遲到」的春天。 ... 淺色更能帶給人輕鬆愉悅之感, 白色字母T恤休閒舒適, 搭配牛仔褲就很美。 ... 青草的香氣, 陽光的溫度, 讓這乏善可陳的日子更添悸動, 花和少女都是這春天的故事。 ...... 能把簡單的衣服穿好看的人, 一定是快樂的,幸福的, 畢竟,笑容是最迷人的裝飾品。 ... 偶爾嘗試全黑搭配, 黑色T恤搭配針織外套, 也能又美又颯。 ... 02魅惑少女最愛裙裝 哪個少女不愛裙裝呢? 甜酥粉,清水藍, 穿上溫柔的少女色, 仿佛周圍的一切事物都跟著溫柔起來了。 ... 直筒裙的長度和款式都比較友好, 各種身材的女生都可以輕鬆駕馭。 ... 泡泡袖,V字領, 輕復古的法式茶歇裙 適合上肢較纖細的女生, 將浪漫與優雅發揮到極致。 ... 春色撩人, 穿上精緻優雅的碎花裙, 美得剛剛好。 ...... 異域風情的花朵元素最具春日氣息, 綠意盎然的背景,誇張的配飾, 都為春天增添生氣。 ... 精緻的刺繡,合身的剪裁, 華麗卻不張揚。 ... 03酷帥女生這樣穿 除了簡約休閒,法式甜美, 酷颯風格Mai也可以完美駕馭, 黑色oversized西裝, 搭配烏髮紅唇,明艷動人。 ... 西裝要想擺脫嚴肅感, 可以選擇明亮的顏色, 白色西裝+藍色T恤, 乾淨清爽,一掃陰霾。 ... 西裝+T恤+牛仔褲輕鬆穿出休閒感, 內搭T恤的紅色字母是亮點。 ... 同色系穿搭則更顯高級, 垂墜柔滑的面料質感能減少西裝的嚴肅質感, 美颯動人。 ... 白襯衫是時髦的經典, 蓬鬆的髮型能使白襯衫看起來不平庸, 慵懶隨意,清新舒服。 ...... 紅色腰封亮眼有活力, 突顯腰部曲線, 襯託身材玲瓏有致。 ... 明麗的鵝黃色, 溫柔的淡紫色, 清淺的拼色襯衣十分美好, 領口處迷你紐扣的設計更是活潑有趣。 ... 04配飾搭出好氣質 金光閃閃的元素近年來都很流行, 大面積的金色難免俗氣, 時髦的人大多選擇金色配飾。 金色耳環襯膚色, 中性色或暖膚色女生都可以嘗試。 ... 醒目的圓環耳飾戴在耳垂上, 整個人都變得神采奕奕。 ... 搭配低調的素色衣服時, 華麗的鑽飾,復古的珠飾, 都能成為全身的亮點。 ... 墨鏡除了遮擋紫外線, 還能修飾臉型, 是「凹造型」的必備品。 ... 打扮的漂亮, 會產生積極的心裡暗示, 散發迷人的魅力, 穿上喜歡的衣服, 活出最美的自己, 不負好時光。

 

 

內容簡介

  從存在問題、價值哲學與新舊典範衝突,詮釋臺灣住民的精神史!

  臺灣哲學的歷史已逾百年,但在時代巨變下其發展究竟具何種面貌?為了替過去的臺灣哲學完成首次思想盤點,本書不但從存在問題、價值哲學、知識論上的新舊典範衝突來重現被忽略的臺灣住民精神史,更期待替當前臺灣哲學的理論找到未來出路。書名《啟蒙與反叛》點出過去哲學發展中循環再現的歷史特徵:臺灣當代哲學始於日本統治下的現代化啟蒙,卻在反抗日本殖民中成長茁壯;戰後來自中國的知識分子帶來自由主義與實用主義的洗禮,卻同樣成為批判黨國威權與推動民主化的動力。

  本書十六篇專章,共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探討臺灣哲學理論概念。第二部分檢視探究日治時期哲學家的論點主張,包含林茂生、洪耀勳、廖文奎、林秋梧與陳紹馨。第三部分進一步探討戰後的哲學發展,包括分析哲學、邏輯實證與存在主義等思潮的引進,以及黃金穗、殷海光、洪耀勳、林素琴與黃彰輝等人的哲學思想。

名家推薦

  綜合言之,《啟蒙與反叛》一書作為臺灣哲學百年史的新探索,除了接續戰後斷裂的本土哲學傳統,更致力為當代的思想困境尋找未來出路。──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所長 張隆志

  本書聚焦近一百年來具有代表性的學術研究者,透過生命史的書寫,讀者可以深刻感受到這些學者的人生軌跡……這樣跨越時空的知識旅程,豐富又精彩,填補了我們對於臺灣知識史理解的空白。──臺大社會學系教授 陳東升

  本書替臺灣百年來的哲學發展進行思想盤點,不但回溯「臺灣的哲學」,更著眼於「臺灣哲學」,十幾篇文章篇篇精彩,給予筆者許多啟發。──臺大法律學院教授 顏厥安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洪子偉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哲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專長領域為心理學哲學、語言哲學。目前擔任中研院「日治臺灣哲學與實存運動」跨校計畫總主持人。

鄧敦民

  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專長領域為形上學與邏輯哲學,近年關注的議題有模態、形上立基、條件句的形式語意學、後設形上學等。

高君和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博士,現任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專長領域為先秦哲學、出土文獻與道家哲學。近期關注秦漢時期的兵陰陽思想、日治時期臺灣哲學,以及哲學教育應用等議題。

陳瑞麟

  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專長領域為科學哲學、自然哲學、西方科學史、科技與社會、當代臺灣哲學等。已出版七本中文著作,包括《科學理論版本的結構與發展》、《科學哲學:理論與歷史》、《認知與評價:科學理論與實驗的動力學》、《科學哲學:假設的推理》等書,並發表中英文期刊與專書論文逾七十篇,最近研究議題除了臺灣哲學外,還有科學形上學,並與Otavio Beuno和Melinda Bonnie Fagan合編Individuation, Process, and Scientific Practic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蔡士瑋

  法國里昂第三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多所高中哲學教師。研究領域為政治哲學中身分認同問題,博士後研究為德希達猶太身分認同和彌賽亞政治問題。同時兼任屏東南州「水林藝術空間」策畫及策展人,並從事臺灣美術史和美學的研究。

鄭喜恒

  美國佛州邁阿密大學哲學博士,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碩士與哲學碩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實用主義哲學(特別是裴爾士與詹姆士的思想)、知識論以及現象學,目前的研究興趣涵蓋梅洛龐蒂與黑格爾。著作以期刊論文為主,發表於《歐美研究》與《清華學報》等期刊。

黃文宏

  德國弗萊堡(Freiburg i. Br.)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專長領域為現象學、詮釋學、近現代日本哲學、日治時期臺灣哲學。近年相關學術著作有〈從西田哲學來看現象學的「超越」問題〉(2016)、〈論海德格《存在與時間》中的良知與罪責〉(2016)、〈西田幾多郎論善與宗教〉(2016)、《西田幾多郎哲學選輯第二冊》(2016)、〈論洪耀勳「真理論的絕對辯證法」的構想〉(2017)、經典譯注:《現象學的觀念》(2017)、《身體論―東方的心身論與現代》(2018)。

蔡政宏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東吳大學端木愷校長講座教授,現任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知識論、德性論、語言哲學、心靈哲學等。代表性研究成果包括:混合技藝系統、德性語意學、親知為本語言知識論。學術著作見於Synthese、Philosophia、Philosophical Explorations、Phenomenolog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The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Theoria等期刊。

嚴瑋泓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東海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佛教哲學與中國哲學,著有〈從「階級鬥爭」到「現世淨土」:論林秋梧批判早期臺灣佛教的方法與目的〉、〈如何理解《六祖壇經》的倫理學型態?〉、〈僧肇的假名論與指涉的不可測度說〉等多篇學術論文。

黃柏誠

  德國科隆大學哲學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政治思想中心博士後研究員,現任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德語教師。研究領域為黑格爾哲學、康德哲學、政治哲學、京都學派。

林正弘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系畢業,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哲學系傅爾布萊特訪問學者、英國劍橋大學達爾文學院訪問學者、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東吳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現已退休。主要研究領域為邏輯、知識論、科學哲學。著有《邏輯》、《白馬非馬》、《符號邏輯》、《邏輯.知識.科學哲學》、Craig’s Theorem and Scientific Instrumentalism、《伽利略.波柏.科學說明》、Philosophy and Conceptual History of Science in Taiwan(與傅大為合編)等。

黃雅嫺

  法國巴黎第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學者。研究領域為法國當代哲學、現象學運動、解構思想與法國存在主義哲學。近期關注領域為臺灣對法國哲學的繼受研究、跨文化翻譯理論以及可塑性概念對主體同一性問題探討等。主要著作散見於各中外學術期刊。

蔡行健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研究領域為邏輯,近年來專注於部分整體學(mereology)的後設邏輯相關問題的研究,已發表多篇論文於國際邏輯專業學術期刊,並獲得國科會102年度傑出研究獎。

苑舉正

  比利時荷蘭語魯汶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研究領域為科學哲學、社會科學哲學、西洋哲學史與應用哲學,近期關注東西哲學會通之議題,尤其以西洋哲學在大學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主。著有《求善》、《索羅斯的投資哲學》等書。

志野好伸

  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文學博士,現任明治大學學部教授。研究領域為近現代中國哲學史及比較思想史。著有《現在開始哲學:明治大學文學部的挑戰》(合著),《聖與狂》(合著)等書,論文有〈不可磨滅的儒教:大西祝的儒教觀〉等篇,並日譯有《中國思想史》(程艾藍著,合譯)、《道德奠基》(F. 朱利安著,合譯)等書。

鄭光明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博士,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碩士,國科會2007年「優秀年輕學者計畫」得獎人。歷任台灣哲學學會副會長(2016-2018)、台灣哲學學會會長(2018-2020)、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副院長(2017-2019)、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系主任(2015-2019)。研究專長為倫理學、言論自由問題以及英美分析哲學,尤其關注如何從語言哲學觀點來理解何謂言論自由,以及言論自由與隱私之關係。

吳秀瑾

  美國天普大學哲學博士,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主要專長領域為當代歐陸哲學、傅科、女性主義與關懷倫理學。研究領域與焦點在於探討關懷規範性與其廣泛性的政治蘊涵。近年也致力於建立關懷導向的儒家倫理學,申論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由(父)母親體現的關懷慣習(功夫)中,由內而外的孕育出道德與智德的混合性。

陸品妃

  美國堪薩斯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與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當代英美政治哲學、女性主義哲學,特別是與平等(equality)相關之法律、政治、經濟與社會面向的整合思考。著有〈「不平等」的平等〉、〈從平等到履行約定:霍布斯的正義動機與理性利益〉等論文。

杜嘉玲

  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哲學博士,現任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助理教授兼代系主任。研究領域為:形上學、知識論、心智哲學。近年來因研究哲學諮商而接觸尼采哲學,著迷於尼采既創新又叛逆的思想。又因致力於哲學教育的應用,將哲學訓練與社會實踐結合,接觸在地創生議題,近兩年研究大武壠族荖濃部落的文化溯源。

目錄

推薦序一 臺灣哲學百年史的新探索╱張隆志
推薦序二 臺灣哲學的啟蒙與反叛:一個知識社會學的觀察╱陳東升
推薦序三 神聖與世俗之學問╱顏厥安
編者序╱鄧敦民、洪子偉
作者簡介
導論╱洪子偉、鄧敦民
 
第一部 總論
第一章 誰的哲學,如何百年?臺灣哲學的過去與未來╱洪子偉、高君和
第二章 論臺灣哲學的主體性╱陳瑞麟
第三章 正義的延異:臺灣幽靈認同考察╱蔡士瑋
 
第二部 日治時期哲學
第四章 杜威的教育哲學與林茂生的哲學實踐╱鄭喜恒
第五章 論洪耀勳「真理論的絕對辯證法」的構想╱黃文宏
第六章 廖文奎的道德直覺主義╱蔡政宏
第七章 林秋梧「左翼佛學」的哲學基礎╱嚴瑋泓
第八章 陳紹馨的〈黑格爾市民社會理論的成立〉一文與「作為中國社會文化研究實驗室的臺灣」之概念╱黃柏誠
 
第三部 戰後歐美哲學
第九章 臺灣戰後英美分析哲學的發展╱林正弘
第十章 存在主義在臺灣:沙特與卡繆篇╱黃雅嫺
第十一章 論臺灣邏輯研究先驅黃金穗對邏輯的理解╱蔡行健
第十二章 邏輯實證論的吸納與轉換:洪謙與殷海光╱苑舉正
第十三章 洪耀勳的實存概念之探討╱志野好伸
第十四章 言論自由的理論基礎:兼談殷海光與鄭南榕╱鄭光明
第十五章 臺北帝大唯一臺籍哲學學士林素琴╱吳秀瑾、陸品妃
第十六章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育實踐者:黃彰輝牧師╱杜嘉玲
 
參考文獻
索引
 
 

推薦序一 

臺灣哲學百年史的新探索

張隆志(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所長)


  在出版了廣受好評的《存在交涉:日治時期的臺灣哲學》(2016)後,洪子偉與鄧敦民等新世代臺灣哲學工作者,即將於今年出版《啟蒙與反叛:臺灣哲學的百年浪潮》。本書除了替百年來臺灣哲學的多元發展,完成首次的思想盤點外,更是第一本有系統探討臺灣哲學史的學術專書。

  《啟蒙與反叛》全書以「詳實考掘並精準詮釋臺灣哲學經典」為宗旨,邀集了親歷臺大哲學系事件、參與解嚴後學術自由化、與畢業於太陽花學運等三個不同學術世代的國內外研究者,共同發表十六篇臺灣哲學研究論文。從日治時期哲學人物的作品與思想,到戰後歐美哲學思潮的引介與轉化,為百年來臺灣哲學發展的複雜脈絡、豐富內涵及重要特徵,提供了整體性的歷史回顧及分析。編者們除尊重個別作者的學術認同與堅持,也忠實呈現多元差異的視角和立場,更進而從存在問題、知識論與價值哲學等三方面,突顯臺灣近代哲學的核心課題,並以當代國際去殖民的哲學思潮與亞洲各國的本土哲學運動為例,說明臺灣哲學研究對於世界的可能貢獻,以深化並建構新時代的臺灣哲學理論。

  本人有幸先行拜讀此一期待已久的重要作品,深深佩服編者們開闊而充滿膽識的學術志業,以及踏實而理想堅定的長期努力。以下試從重新發掘(re-discovery)、再脈絡化(re-contextualization)、再概念化(re-conceptualization)、以及重新書寫(re-narration)等四方面,說明本書的重要內容及特色。

  一、臺灣哲學傳統的新發掘:面對臺灣哲學無史的成見,乃至是否有臺灣哲學的質疑,本書延續《存在交涉》一書中對於日治時期的臺灣哲學文獻及思想人物的發掘考察,以「從臺灣島上的哲學到臺灣哲學」為分析主軸,深入考察歐陸和日本哲學、美國實用主義、現代漢學家及基督宗教哲學等四大主要知識系譜及流派發展。各篇作者除了以具體個案和文本分析,重新探索林茂生、洪耀勳、廖文奎、林秋梧、陳紹馨、黃金穗及黃彰輝等重要先驅性人物的學思歷程及論著內涵,更進而討論戰後臺灣英美分析哲學的發展、法國存在主義的引介,以及邏輯實證論與維也納學派在中國與臺灣的流傳與轉換等新課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臺北帝大唯一臺籍女學士,日治政治社會運動先驅林呈祿長女林素琴生平著作的出土。兩位作者透過林素琴學術論文〈笛卡特哲學的方法〉(1953)的分析,以及日文自傳小說《素蘭の迷路から》(1990)的解讀,為這位「臺灣最早的女性哲學家」的生命史,與其同時代女性菁英所處的國族/省籍/性別三重困境,進行了深刻的學術考掘及定位。

  二、臺灣近代哲學史的新脈絡:關於臺灣哲學發展的學術論述,本書編者除指出過去道統說、取代說及雙源頭說等的背景特徵與侷限,更提出多元競合說作為替代性解釋架構,並以1916年林茂生畢業於東京帝大哲學科時出版的期刊論文〈王陽明の良知說〉,為首篇具有現代啟蒙意義的本土哲學文獻。而各篇作者亦針對相關人物與代表作品,提出不同於傳統成說的新視角。無論是從道德直覺主義與道德融貫主義的對照,嘗試詮釋廖文奎的哲學思想特徵;或是從左翼佛學的詮釋觀點,深入理解林秋梧會通馬克思主義與大乘佛學所倡議的宗教改革運動;或是從陳紹馨的黑格爾市民社會論(1936),重新剖析其〈中國社會文化研究的實驗室―臺灣〉(1966)一文的臺灣觀;乃至於從法國存在主義者卡繆與沙特思想的接受史,說明白色恐怖時期臺灣的社會情勢、學術引介管道以及跨域互動模式;從維也納學派結合理念與實踐的雙重角色,與洪謙及殷海光的師承關係,重新理解邏輯實證論在臺灣哲學脈絡中的吸納與轉換等研究,均有助於重新檢視百年來臺灣思想史及哲學傳統的豐富內涵與複雜脈絡。

  三、臺灣哲學研究的新概念:有別於流行的殖民/後殖民、地緣政治及文化民族主義等研究視角,本書試圖從更基本的存在問題、價值哲學與知識論上的新舊典範衝突,來詮釋臺灣住民的精神史。在全書總論的三篇論文中,作者們除了重新界說臺灣哲學的內涵特徵與發展軌跡外,更從臺灣哲學社群及主體化的觀點,思考臺灣的主題性課題,從而闡明當代臺灣哲學史研究與知識理論發展的意義與價值。並從語言與正義問題著眼,將臺灣認同的討論加以問題化、歷史化及哲學化。另一方面,本書各章從杜威的教育理論,提出非國族主義取徑的研究觀點,反思林茂生思想與言論中的國族主義與世界主義的衝突;也分別從洪耀勳與努出比徹、三木清、以及田邊元與務臺理作等歐日哲學家的思想關連,探索其真理論及文化觀的轉變;並從語言哲學及言論自由的視角,說明殷海光與鄭南榕是臺灣爭取言論自由的先驅意義。無論是研究課題的界說、替代觀點的提出、未完計畫的貫徹,以及認識與誤解的釐清,都為臺灣哲學及思想史研究的概念化,提供了具體實例。

  四、臺灣哲學史的新書寫:本書指出臺灣哲學具有啟蒙與反叛的雙重辯證性格。臺灣哲學雖啟蒙於日本統治,其反叛精神卻以日本為批判對象。具有多元競合的特徵,並帶有世界主義的普遍性價值。從存有問題出發,是早期臺灣哲學的時代精神。新知識分子面對政治反日運動與殖民同化危機,透過現實世界與抽象理論間的反覆辯證,重新認識自己的存在狀況,並援引歐美哲學作為思想武裝與行動策略,進而成為對臺灣的社會反思與文化建構。此一發展因中日戰爭爆發而受到壓制,戰後又捲土重來。而臺灣由於外強環伺,歷經各種支配與反支配的鬥爭。哲學發展的困挫,常來自於當權者的壓迫。歷經百年的多元競合,臺灣哲學者的挑戰,在於同時吸納歐美思潮及接受世界文化,並保留臺灣在地文化內涵,由此創造出具有新理論價值意涵的臺灣哲學。此一敘事架構強調以在地問題意識為探究對象,批判地繼承反省與創造實踐,從而編寫出更能與臺灣社會互動交流的哲學教材,以建立起臺灣哲學研究的在地主體性。
 
  綜合言之,《啟蒙與反叛》一書作為臺灣哲學百年史的新探索,除了接續戰後斷裂的本土哲學傳統,更致力為當代的思想困境尋找未來出路。各篇作者從不同角度探討日治到戰後的理論流變,盤點本土哲學的百年思潮,作為未來新一代臺灣哲學的研究起點。而編者們則強調存有問題的關注與社會實踐的重視,是早期哲學實存運動對當代臺灣的重要啟示,主張臺灣哲學的未來發展優勢,在於以歐美、日本與中國哲學為養分,結合原住民哲學落實在地創新的反省;進而指出未來面對日韓中及泰國與越南等地哲學在地化與國際化的發展,臺灣本土哲學界除了進行漢語哲學及東亞儒學的新詮釋,以及南島原住民哲學的新發掘,更應致力於跨領域知識社群與在地多元創新理論的新建構。

  1988年廖仁義在《當代》雜誌的「臺灣史專輯」曾發表〈臺灣哲學的歷史構造〉論文。在這篇元氣淋漓的開創性作品中,作者從非洲和拉丁美洲哲學的問題意識著手,爬梳近代臺灣哲學思潮的緣起與演變,並提出「為何臺灣不能延續或創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本土哲學呢?」的反思。並進一步質問:「是不是只因為本土的哲學文獻尚未出土?或是因為二次戰後的語言教育與外語經驗,使得戰前臺灣哲學文獻顯得陌生,甚至完全被忽視?還是說歷史上根本沒有臺灣哲學呢?」三十年前該文對於「重建本土哲學時空座標」的孤獨呼籲,在新生代臺灣哲學工作者的集體努力下,至今終於有了初步的學術成果。如同上世紀末的臺灣歷史文學及社會科學般,新世紀的臺灣哲學也已逐漸成為本土人文社會研究的重要新領域。從《存在交涉》到《啟蒙與反叛》,編者們以具體學術成果來回應解嚴後臺灣哲學界在本土傳統的自我探索上的集體缺席。並為臺灣哲學及思想史研究,開拓出兼具深度和廣度的議題和視野。我衷心期待此一極富潛力的新學術社群能繼續成長茁壯!

推薦序二 

臺灣哲學的啟蒙與反叛:一個知識社會學的觀察

陳東升(臺大社會學系教授)


  《啟蒙與反叛:臺灣哲學的百年浪潮》一書,對於最近一百年哲學思想在臺灣的發展做了一個非常完整的探討,是一般公眾與學術社群了解臺灣知識體系的變化與形成非常重要的媒介。我認為要建立一個社會知識的主體性必須要累積這樣的作品:透過回顧過去的歷史經驗,了解學術思想研究者的生命經歷,他們處在什麼樣的社會環境,嘗試引用什麼樣的理論觀點,選擇哪些重要的研究主題,最後發展出哪些理論架構。本書聚焦近一百年來具有代表性的學術研究者,透過生命史的書寫,讀者可以深刻感受到這些學者的人生軌跡,進入到他們日常生活的情境;這是非常令人感動的探索。這樣跨越時空的知識旅程,豐富又精彩,填補了我們對於臺灣知識史理解的空白。

  編者在第一章指出,臺灣哲學的發展有三種主張,分別是道統說、取代說、雙源頭說,而他們主張多元競合說。從知識社會學角度觀之,這四種說法可能都太過於本質論與靜態論,因此我提出臺灣知識的社會生成說,強調任何知識的發展都會因為當時在地與全球社會環境的影響,透過分歧的知識社群採取的理論建構動作,和其他的行動者產生權力或是資源的作用關聯,進而影響後續知識體系發展的路徑。這樣的論點乃是建立在科技與社會的知識形成觀點,引用哈佛大學科學史家Shapin與劍橋大學的科學史家Schaffer(2006)探討霍布思和波以耳在十七世紀爭奪演繹知識或實驗知識成為主導典範的案例來說明,社會情境、權力結構、知識的利害關係人對於知識發展的複雜影響。這樣的觀點並不是一種外部決定論,反而是突顯知識社群和國家、教會組織、公民社會間的權力互動關係,知識研究者主動選擇結盟對象和建立的知識體系內容。強調知識研究者的能動性,具體地顯現在陳東升(2012)對臺灣社會知識史的探討,我提到「從世代的角度……突顯社會學的學術社群透過世代共同享有的時代經驗與學術經驗,一定程度主動的發掘臺灣社會重要的研究問題,並且開創社會學在不同階段發展的方向」。而知識體系處於一種持續組裝的狀態,會隨著行動者在地與全球鏈結的展開而產生變動(Latour 2005),因此雙源頭、取代、道統的論點是無法掌握知識形成的性質。

  社會生成說當然要面對「臺灣哲學存在嗎?」「本土哲學要如何發展?」的問題。如果臺灣、臺灣的知識社群持續建立鏈結、持續組裝,從臺灣的一個定點出發、考察發展出什麼樣的行動者網絡,以及在這樣的鏈結中知識社群關心什麼樣的議題,接著就可以理解臺灣哲學在該時期的可能內涵是什麼?本土哲學在該時期是如何呈現?具體地來說,現在或是未來的五十年內必定會有臺灣哲學,也應該發展具有臺灣意識的本土哲學,但隨著在地的持續與全球鏈結、持續組裝,更為長遠的未來是無法預知的。就如同編者強調的,臺灣哲學絕對不可能是封閉的知識體系,而是一種外展與追求部分具有人類共同性議題的思想。

  在此以臺灣具有代表性的社會學者陳紹馨1965年發表的講演論文〈中國社會文化研究的實驗室―臺灣〉為例,來說明臺灣知識的可能性。陳教授指出臺灣社會現象研究的獨特性,臺灣並不是代替中國傳統的項目,而是在數百年的歷史過程裡持續建立和荷蘭、西班牙、中國、日本與南洋各地的連結,因而發展出相較於中國的不同的混雜特性。在臺灣居民開放的銜接各種文化和人群的同時,受限於島嶼的地理條件,臺灣竟成為「封閉性人口」場域,成為一個獨特的實驗室。換句話說,在1970年代,臺灣是一個獨特的社會實體,研究這個社會本身就具有正當性,就具有理論上的意義,不需要再有其他的論述來支持為什麼要研究臺灣。因為臺灣的地理與歷史經驗累積,提供了研究臺灣或發展臺灣知識的獨特性,但這並不意味著對於獨特經驗的研究與考察人類共同關注議題相扞格。臺灣的獨特性是透過持續的開放連結創造出來的,是一個穩定但暫時性的特質,充滿動態發展的新可能性。

  對於臺灣哲學主體性的問題,社會生成說可提供的見解會比陳瑞麟所提的臺灣哲學團體主體性建立更寬廣一點。首先,在社會網絡的連結中,每一個行動節點都會因為所處的網絡位置、連結過程資訊的交流與累積的文化價值,而產生獨特的經驗與議題,如果研究者選擇探討這樣的議題就會彰顯臺灣知識的主體性。其次,有這些獨特經驗不必然就決定了研究者探究的內容和方向,而是在特定的社會權力關係下,可能促使研究者選擇一些涉及臺灣主體性的課題。在1970年代,主導性知識制度刻意排除臺灣獨特經驗的分析,不過長期的壓制反而促成更為積極發展臺灣主體知識的動能。或者是,外部連結的知識判斷標準(研究發表指標)造成部分臺灣學者對於在地主題研究的投入等等。最後,知識社群的主體化,即透過知識社群成員的選擇和推動,在前述結構性條件下,建立了知識發展的路徑。另一方面,知識社群同時也要面對其他知識社群、國家或經濟組織的影響,確認選擇的知識路徑,並理解這是不穩定、動態的軌跡。臺灣成為一個存在、當成由節點連結而成的存在,我們就必須注意到臺灣主體性存在的差異性或異質性。蔡士瑋使用德希達「延異─差異」來分析臺灣主體性或臺灣認同,可謂生動、細膩地掌握了日治時期、臺大哲學系事件、哲學系事件之後等三個歷史階段,點出臺灣認同是如何被視為幽靈性的,因為它是不應該存在的存在、依附在其他認同上的幽靈,是沉默的存在。但是我並不贊同作者比較悲觀的結論,畢竟社會生成說強調的臺灣主體性是情境式的,且沒有完成的最後標的。主體性建構顯現出行動者在結構限制下具有部分選擇的可能性,臺灣認同不會是朝向完全幽靈性的既定結果。

  《啟蒙與反叛》一書選擇林茂生引用杜威的教育哲學理論,探討日治時期的日臺學生共學制度的問題;林秋梧引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發展出對於迷信批判與無抵抗的大抵抗主義的左翼佛學;黃彰輝牧師因應臺灣社會狀況發展出實況化神學;陳紹馨引用黑格爾市民社會的概念,分析臺灣社會變遷和社會組織原則等等;都可以用來說明思想工作者在他們所處的社會情境體察到社會議題,並選擇了對當時臺灣社會重要的課題進行思考。這足以顯現社會行動者在獨特性的經驗和結構限制上,是可以選擇對平權、解決社會不平等、現代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民族認同進行研究,甚至發展出實踐行動。他們的作品在那個時代就具有(沉默的)臺灣主體性內涵,而對於當代的讀者,透過閱讀可以發展出具有臺灣意識的歷史理解。

  過去有另外一種臺灣哲學知識發展的型態,那就是透過理論體系的移轉和擴散,在網絡連結中將訊息和概念傳導、轉譯、修正與創新。日治時期黃金穗精心研究的形式邏輯、洪耀勳的真理論絕對辯證法、廖文奎的道德直觀主義,都是針對普遍哲學議題進行知識探討的工作,而終戰後分析哲學、存在主義和邏輯實證論透過哲學知識社群的引介和轉播也成為臺灣哲學重要的成分。根據以上的討論,本書至少顯現出兩種不同的知識實作模式,代表知識社群操作的差異性和多樣性,也展現出有些研究者是從特定社會議題出發,而有些研究者則是從普遍的知識問題出發。不同實作模式的存在可以說明研究者所處的行動者網絡連結(在地與全球連結程度)的差別,以及行動者策略選擇的差異。兩種不同知識實作模式混雜在臺灣知識社群的網絡中,可以促成連結關係中多樣的轉譯、混成、組裝的可能性,發展出一種既在地又全球、既獨特又普遍的臺灣哲學(臺灣知識)。

  抽象知識的發展是一種心智勞動,也是一種生活與生命歷程,透過對臺北帝國大學唯一一位哲學學士林素琴的資料搜集和討論,可以讓我們了解一個學術工作者因為國籍/省籍/性別的社會位置(網絡位置),其研究生涯的選擇與知識的發展都受到限制;而在有限的空間裡,林素琴對於笛卡爾作品的理解是透過一種獨特整體論(內容與方法不分離)觀點,而有相當程度的突破。這篇論文的討論對於發展臺灣哲學、臺灣知識,不同社會群體的成員(女性、原住民族、新移民)可能的處境,以及他們的視角帶來什麼樣的貢獻,是非常重要的。

  《啟蒙與反叛:臺灣哲學的百年浪潮》的出版,對於人文與社會科學的知識形成的反省是很有意義的參考素材。對照其他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在知識發展過程中,對於有關臺灣社會科學的本土化與主體性問題探討,提供了一個相當豐富的討論方向,值得關心臺灣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變遷的朋友一讀,而作者群在知識上的累積和創新見解也應該受到高度肯定。

推薦序三 

神聖與世俗之學問

顏厥安(臺大法律學院教授)


  雖然一個領域看似庸俗實用,另一虛懸飄渺,但是法學與哲學,至少在歐美的傳統裡,一直有著高度密切的關聯。這不僅見於柏拉圖、西塞羅等人的著作,或《羅馬法大全》之〈學說彙纂〉裡的不少論述,往後兩千多年的學術思想史或制度實踐史,也都不斷顯現了這兩大領域的交織。

  臺灣的在地實踐經驗,也有一點類似的精神。昭和3年,也就是1928年,日本天皇頒佈敕令成立了臺北帝國大學,其中包括了「文政學部」。文政學部之下有文學科、史學科、哲學科及政學科。「政學科」包括了法學、政治學與經濟學三大領域,其中又以法學領域的講座數量最多。而且在昭和4年就設立了「法律哲學」講座,前後共有杉山茂顯與中井淳兩位學者擔任這個講座教授。到1945年終戰前,政學科一共設置了10個講座,法學領域有7個,當中仍有「法律哲學」講座。在俗世實用之學的法學範圍內,日本人還是維繫了連結哲學思維的歐洲法學傳統。

  戰後臺灣的法學教育研究大抵還是延續了這個精神,以「法理學」這個科目維繫了對法哲學的教學與研究。雖然歷經90年代民主化後一般法學教育之普及擴大,法理學的重要性似乎是降低了,但是沒有威權體制「部定共同必修課」的框框,反而另外開啟了一波法理學的研究。筆者對此曾寫過一些文章,在此不重複。

  《啟蒙與反叛:臺灣哲學的百年浪潮》一書,替臺灣百年來的哲學發展進行思想盤點,不但回溯「臺灣的哲學」(在臺灣研究發展的各種哲學思潮),更著眼於「臺灣哲學」(以臺灣主體性為前提的哲學探索),十幾篇文章篇篇精彩,給予筆者許多啟發。雖然並無專章討論法哲學,但是尤其臺灣哲學的主體性此一問題意識,頗值得法哲學/法理學的研究者反省思考。

  法學是實用與實踐之學,因此即使體制與學理多繼受於外國,百年來的實踐自然累積出某種法學主體性。雖然較為幽微冷僻,「臺灣法哲學」也不是全無發軔。相當有趣的是,在這個過程裡,日本因素扮演重要橋梁角色,但是學問的內涵則主要由德語以及英語的思想資源所主導。

  《學說彙纂》中有一句話:“Iurisprudentia est divinarum atque humanarum rerum notitia, iusti atque iniusti scientia.”大意是說,法學是有關神聖與世俗事物之知識,嘗試了解掌握何為正義,何為不正義之學問。這種知識學問,似乎不可能不是一種哲學。

  謹以此文對推動本書出版的朋友們致謝與致敬!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03217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552頁 / 14.8 x 21 x 2.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 本書分類:> >

內容連載

導論(摘錄)
 
洪子偉(中研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鄧敦民(臺大哲學系助理教授)
 
本書的目的與定位
 
本書題為《啟蒙與反叛》,是為了指出過去一世紀來,哲學發展中不斷重複的歷史結構:臺灣哲學誕生於日治時期的現代化浪潮,卻在反抗殖民同化中逐漸茁壯。1949年後來自中國的自由主義與實用主義,也同樣成為批判黨國威權與推動民主化的動力。然而,本土哲學的誕生雖肇始於對「他者」的反抗,後來卻展開對「自我」的百年探索。……
 
本書目的是替百年來臺灣哲學的多元發展完成首次的思想盤點。其重要性,主要有「哲學史」與「當代臺灣哲學理論」兩方面的價值。首先,作為國內第一本探討過去一世紀哲學歷程的學術專著,本書希望重現過去被忽略的思想傳統。自1949年後,日治時期的哲學家與部分戰後渡臺的自由派學者及其著作,或遭迫害或被查禁。種種政治因素使得早期哲學家「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自解嚴後學術自由化以來,文學、歷史、政治、社會學門等都歷經文化的自我覺醒,或是中原價值與本土意識的典範競爭。但除了廖仁義與李明輝外,整個哲學界在1990年代這波自我傳統的探索中卻集體缺席。對於「臺灣是否有哲學?」等研究,不只臺灣文史領域闕如,甚至哲學界也知之甚微,以至於當2014年中研院首度舉辦臺灣哲學學術會議,仍有學者質疑所謂臺灣哲學是否只是「被發明的傳統」?因此,詳實考掘並精準詮釋臺灣哲學經典,便顯得格外重要。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2KMjz6x.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809652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社頭常常心悸治療有效中醫診所和美無法進行中高強度運動看什麼科大葉大學附近推薦入睡困難看什麼科
芳苑頭暈治療中醫 和美頭部發麻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治療有成效的員林中醫診所,失眠睡不著改善很多秀水白天沒精神改善中醫診所 大村胃脹看什麼科 Dcard推薦的溪湖中醫診所,失眠睡不著改善很多溪州焦慮不安治療中醫 中寮血壓不穩定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最推薦的南投中醫診所,自律神經失調改善很多彰師大附近推薦體溫控制功能異常中醫推薦 溪湖長期頭暈改善中醫診所 問診詳細有耐心的和美中醫診所,睡眠障礙改善很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天馬的幻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